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扩大国内有效需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对于以合理区域、城乡经济布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意义。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自2000年左右,我国在继续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同时,陆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战略,形成了以“四大板块”为基础的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框架。截至2012年,东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降为50.4%,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分别为21.3%、19.6%、8.7%,区域相对差距略有缩小,但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依然突出。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区域经济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党中央统筹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进一步完善“四大板块”政策,提出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开创中部地区崛起新局面,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得到显著增强。中部和西部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分别由2012年的21.3%、19.6%提高到2021年的22%、21.1%,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分别从2012年的1.69、1.87下降至2021年的1.53、1.68。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以城市群为主载体,培育更多经济增长动力源。我国推进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三大动力源地区和两大流域生态经济带,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重点的“3+2”区域重大战略格局和“19+2”城市群主体形态。截至2020年我国城市群地区承载了全国约3/4的常住人口、贡献了近85%的地区生产总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强劲,长江中游、北部湾、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加快一体化发展,一批跨省域、跨市域的现代化都市圈加快培育,新的增长极、动力源正在加快形成。创新大江大河治理模式,推动长江、黄河流域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发生了转折性变化,长江干流全线达到Ⅱ类水质,实现了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的阶段性重要进展,能源保供和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2021年,黄河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占81.9%,比上年上升2.0个百分点,劣Ⅴ类占3.8%,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注重新区建设、释放城市创新活力。党中央着眼全国“一盘棋”,坚持系统观念、守正创新,鼓励各式各样的新区、开发区、试验区先行先试,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打造区域增长极。截至2022年底,全国共有7个经济特区、19个国家级新区、21个自贸试验区、230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17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个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5个国家级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些开发新区的涌现为全国经济发展带来了蓬勃动力与积极的示范效应,为全国城市高质量协调发展释放了创新活力。
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需要注重县域发展、推进城乡融合、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探索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协调发展路径。推进县城建设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截止2021年底,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9.1亿人。其中,1472个县的县城常住人口为1.6亿人左右,394个县级市的城区常住人口为0.9亿人左右,县城及县级市城区人口占全国城镇常住人口的近30%,县及县级市数量占县级行政区划数量的约65%。推进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还要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完善城市功能,开发县城资源潜力,增强综合承载力。以县域发展为基本推动点,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持续抓紧抓好农业生产,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助推城乡协调发展。大力推动县域发展,逐步推进城乡融合,争取实现农民在家门口就业,在家门口享受现代生活的目标。
区域重大战略和协调发展战略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系统策略,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区域发展过程仍面临着新情况新问题。具体表现为: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发展动力极化现象日益突出,东北、西北地区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待充分发挥。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要把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作为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落实的具体行动,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注重空间精准化和政策连续性,久久为功,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一是持续优化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坚持国家四大板块区域发展大格局,逐步改善区域发展桎梏,循序消除区域发展障碍,渐进释放区域发展禀赋,持续优化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格局。激发东西部地区区域发展潜力,把握向西开放战略机遇,提升中西部地区公共服务均衡性。充分发挥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内陆高水平开放,促进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从维护国家国防、粮食、生态、能源、产业安全的战略高度,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二是更好发挥动力源地区引擎作用。进一步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动力源地区国际竞争力,更好发挥“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依托中心城市,培育建设现代化都市圈城市群,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明晰特色优势与主体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区域主体功能取向,释放动力源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新区创新功能优势,释放城市创新活力,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三是完善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通过推进东西、南北结对帮扶合作,健全区域战略统筹、市场一体化发展、区域合作互助、区际利益补偿等机制,更好促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共同发展。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也需要着力促进区域间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促进要素流动、平衡人力资源分布,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四是推进县域发展、塑造和谐城乡发展关系。将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统一协调起来,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事业服务支出、人才吸引培育的倾斜,持续整治提升农居环境,加大对农村长期建设的投资,推动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积极发挥城市对周边县城、农村发展的带动作用。因城施策,形成城市产业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撑,积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张辉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商务部全球价值链专家。政治经济学专业,独立著作六部;在《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与《中国工业经济》等杂志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重大和教育部哲社重大攻关等纵向课题十多项。获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合著)和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论文)等诸多奖项。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