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雨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博士后
yanyu0906@pku.edu.cn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思想、中国精神、中国智慧的宝贵资源,凝聚了民族复兴的最大公约数,经过创造性转化,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质,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为中国治国理政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模式。“定于一”、“民本”、“天下为公”、“协和万邦”的价值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共享、普惠的治理智慧。
《政府工作报告》中同时提出:“致力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报告多维度展现了中国治国理政的特色与优势,为中国道路和民族复兴规划了新的蓝图。在理论渊源和实践方面,体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坚定的文化自信和制度自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成为其不竭的内生动力。
一、中国治国文化与思想
“定于一”奠定了国家共同体的基石。中国政治与西方政治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就建立起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统治。“大一统”思想最早体现在《诗经》,汉代大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较为全面系统地论证了“大一统”理论。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以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实现治权一统、政令一统、文化一统、民族一统等。基于此,尽管历史上中国社会分合无定,在一系列体制内外各种分权制衡中,始终维系统一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
统一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其保证了国家治理的高效性,体现在决策连续性、执行有效性、运行效率高、运行成本低等方面,为创造中国发展奇迹提供了保障机制。而欧美国家陷入发展颓势与其国家意志分散撕裂密切相关。“定于一”为“新型政党制度”提供了掌控多元社会复杂局面的文化基因,确保国家有效治理,防止出现党争、民族冲突,避免了西方政党制度过强的对抗性所引发的社会持续分裂与动荡。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则加强了社会力量的合作协调,凝聚了国家治理的强大合力。
“民本”思想是国家共同体内在和谐的基础。“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历代中国统治者的为政思想,处理国家和人民关系的价值取向。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到“执政兴亡在于是否代表人民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重民这一治理规律不断被传承和超越。事实证明,中国历史上曾出现君主立宪制、复辟帝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但都归于失败,均因其偏离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开创了扶贫工作的新局面。本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精准脱贫力度”,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和弥合性,强化了中国国家治理体系中重要的顶层设计,是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增强国家共同体凝聚力、提高共同体成员认同感和归属感的重要举措,在确保了社会公正的同时也避免了西方福利经济的危机。
“天下为公”情怀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意识提供国家共同体的核心价值。“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可以被视为中国社会主义思想产生的标志。在坚持公有制的基础上,强调集体主义、强调成员的权利共享和责任共担、强调国家责任普遍性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成为区别于西方国家以自由主义为代表的国家治理价值取向的重要标志,奠定了国家共同体治理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内在诉求和思维模式。
“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奠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调。中国传统文化倡导“社会和谐、天下太平”的理想,试图把国内社会秩序的和谐推行到整个世界,以谋求世界秩序的和平与稳定。“与远迩相安于无事,以共享太平之福”强调国际交往要以和平方式构筑秩序,而尽量不要述诸武力。从“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到“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的理念一脉相承。
近代西方向世界输出的是“西方中心论”,引发国际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债务与环境赤字、治理赤字等全球性问题交织,系统性风险剧增。一旦继续遵循西方零和博弈、冷战思维、文明冲突观主导的国际政治逻辑,不但无法在短期内提出解决方案,甚至将进一步扩大主权国家间在意识形态、权责边界等方面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普惠概念,把普惠作为建设持久和平世界的根本原则,以建设利益合作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动发展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合作共同体为核心内容。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着力建设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全球文明。在观念多元、利益多元、民族多元、宗教多元、区域差异多元、发展阶段多元的风险社会背景下,为引导经济全球化走向提供了中国方案。
二、 中国发展的动力引擎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文化是世界多元文化的集大成者,在传统向现代转型中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本质是中华文明的复兴。
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内蕴着生生不息的伟大力量,即优秀传统文化及其所滋养的民族精神,它潜移默化的培育了国民共同的心理预期,这种文化认同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内在生命力,形成文化约束、价值观约束。在当代治国理政实践中转化为独特的优势,体现在:统一的政治共同体,即“家国一体”;执政集团与百姓并非二元对立,而是人民本位、共生一体,国家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担负民生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在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中贡献和合共生的包容理念,将世界经济联结为公平共享、合作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一步发挥负责任大国的作用。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作为中国梦的“根”与“魂”,影响中国道路的广度、深度和实际成效,是民族复兴的深层动力,为世界新文明的崛起提供启示。
三、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民族复兴的内生动力
旧邦新命,是现代中国的特点。中国道路与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密切相连、扎根中国大地。中华民族复兴是对中华文化的坚守与复兴。爱国与统一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凝聚起广泛的力量;民惟邦本的价值观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催生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自我更新能力;“天下为公”的情怀激发国家自觉履行责任担当;“协和万邦”的天下视野强调成员的权利共享和责任共担,构建出“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秩序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树立起和平发展的民族理想。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伟业不仅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是与传统文化发展的全面促进。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意识地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为对人民利益的重视和关注。在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生态环境等方面推动具体目标,尊重个体尊严,旨在达成民族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世界人民利益的共赢。在世界舞台上,和平崛起的中华民族展示出开明开放、自信进取的风范,树立起鲜明的文化中国形象,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作出了世界性的新诠释。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味着在文化上全面传承自身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我们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兴盛,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
附:作者简介
闫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现为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战略合作办公室主任,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西南分院执行副院长。主要研究领域:应用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文化产业。曾荣获全国博士后论文一等奖,在《人民日报》等国内外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多部研究报告被国家部委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