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副教授、博士)
2015年我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我根据自己在广东、福建、江苏、浙江几个省对民营企业的调研,发现大多数民企现在面临融资难的问题,个别民企因为资金问题已经面临倒闭。民企的经营不善,有其个体的问题,但也有宏观决策部门的政策导向,这中间有个重要中介——金融部门,他们没能很好地融入整个宏观经济中。如果将下行压力理解为经济的一次下行波动,面对这样的风险,我们的宏观经济部门应如何进行决策,以使风险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最小呢?本文就此问题展开讨论如下三个主题:第一,系统性风险的防范策略;第二,如何理性对待当前金融监管;第三,吸取有益经验,创新建立全面风险控制体系。
如果做一个比喻,系统性风险就像洪水,它会冲击一国经济的各个部门。为简单起见,将经济分为国有金融机构、合资银行、国企、民企四部门。这四部门可比拟为四座城堡,那么作为一个整体,如何应对洪水?中国古代有个神话故事叫“大禹治水”,禹的父亲鲧采取堵水的方式治水,修建了很多堤坝,结果洪水流向最矮的堤坝,治水失败。禹采取修建沟渠,引导洪水流向纵深,一方面消除了洪水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将其用于沿线灌溉,最终彻底将洪水治理。这个故事蕴含的道理非常类似当下的经济情形。首先,国有金融机构、国企最先构筑高大的堤坝,抵挡系统性风险这场洪水;其次是合资银行,也能构筑坚强的堤坝,能暂时躲过洪水;而民企是没能力,也没意识构筑堤坝,最终作为泄洪的场所,尽数淹没。民企的巨大冲击,带来的社会问题,将是更大的冲击,会侵蚀国有部门、合资银行等修建的堤坝,最终经济会受到全面冲击。这就是鲧的治水法,采用堵而非疏导,最终洪水越来越大。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以上各部门各自为政,部门利益考虑过多,另一方面是决策部门没能从宏观的角度设计一套系统的、科学的防范风险的方案。
治水其实是一个宏观行为,它要求我们摈除部门利益至上的狭隘观念,要整体考虑,各部门分流洪水,共同分担系统风险。这其中要求每一部门都要有相应的担当精神,共同治水;也需要决策部门的科学规划,有条理、有步骤地进行。这就是大禹治水,而大禹也即我们的决策部门。因此,在面临系统风险时,我们应采用大禹治水的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建立风险的共担机制,协调各部门共同抵御风险,此即系统风险防范策略。
接下来讨论如何理性看待当前金融业监管,如何从“大禹”的角度看待系统风险这场洪水,这里重点讨论银行业的监管。银行业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存在经营不规范,贷款风险较大等问题,为保障广大储户利益,国家设立专门的银行业监管部门,用以规范各银行的经营行为。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这种以储户利益为导向的监管策略是正当的。当经济发展趋缓,这种保守的政策导向会导致经济体进一步恶化,最终损害广大储户的利益。因此,我们的银行监管部门不仅要担负规范银行经营行为的重任,还要注意协调银行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在经济情况好时,政策紧一点,当经济趋缓时,政策松一点,这有利于整体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政策的顺利实施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因此我们的决策部门,尤其是监管部门应更多地从宏观整体来思考问题,突破部门利益,关注整体收益。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经济下行时,单一的市场经济制度不奏效,需要多方位宏观政策组合,才能刺激经济增长。而银行业是联系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与微观企业的重要桥梁,要勇于担负这样的责任,帮助经济快速恢复。简言之,监管部门的决策出发点应落脚于宏观整体。
营建全面风险控制体系,不仅需要对监管部门有所期盼,也需要从现有实践中吸取有益经验。全面风控体系要求经济中各部门协调发展,共渡难关,以银行为纽带的部门间协调将会是主要推动力。银行对于民营企业的经营状况、产品特点都有一定了解,同时银行对于市场信息也有相当深入的了解,在一定条件下,银行可以将两方面信息对接,实现民营企业与市场的更好对接,帮助民企脱困。我在调研北京市顺义村镇银行时,这样的案例时有发生,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像这样急借贷方之所急,协助借贷方共同解决困难,才是全面风控的体现。当然,全面风控体系的内容远不止于此,而这些微观层面的实践经验也为我们提供有益经验。
最后,为建设全面风险控制体系,我们需要整体宏观的视角,需要有长远目光,需要有担当的精神,需要我们“仰望星空”。同时,也需要我们打破部门利益的狭隘观念,协调经济各部门共同分担风险,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去实践。银行监管部门应以“大禹治水”的气魄与胸怀统筹规划。银行应积极发挥纽带作用,协调多部门共进退,共渡难关。而我们的民企也应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积极的风控意识,避免不必要的经营风险。如此,系统风险可最终被治理,而“凤凰涅槃”后的中国经济将更加强劲,更具抗风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