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聚首北大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共商期刊发展大计:分论坛(八) | 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系列报道
发布时间:2019-06-06
2019年5月25日,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主办,《经济科学》编辑部承办的“中国百家经济学重要期刊主编论坛”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东旭报告厅举行。下午2时,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601报告厅召开分论坛(八),以各大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为主的专家们,围绕“经济学期刊如何引领学术潮流,更好的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服务”这一主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
主编聚首北大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共商期刊发展大计:分论坛(八)
本次分论坛由北京工商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徐丹丹和《经济理论和经济管理》副主编杨其静联合召集,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的院长助理陈仪担任联系人。参加论坛的嘉宾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陈敦贤,《财经问题研究》编辑邓菁,《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副主编龚刚敏,《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副主编胡章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蒋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金会平,《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编辑李炳念,《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宋雪飞,《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王轶,《长江师范学院学报》编辑王凤羽,《长江师范学院学报》主编助理王志标,《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魏建,《大连民族大学学报》主编杨玉文,《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主编叶文辉,《贵州财经大学学报》常务副主编张士斌,《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主编赵春江,《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社长兼常务副主编郑英龙。
徐丹丹在发言中表示对北大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提供这样一个难得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表示感谢。她谈到以前的学术交流大都是学者,期刊比较少,这次以期刊为主,尤其是本场分论坛,在座的期刊主编多是双重身份,既是学者又是期刊的主编,很具特色。
叶文辉分享了自己从事这一行业多年以来的一个困惑。他谈到自己所在的《云南财经大学学报》作为在规模和影响力上都相对小一点的期刊,谈不上对于经济学的引领,更多的主要是跟随;尤其在刊物选稿方面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很多时候每期的选材过程都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无奈,希望获得更多的期刊征稿和选稿经验。
杨玉文从期刊工作和学科建设之间的关系发表自己的观点。他表示学科和期刊本身就是联系在一起的。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把成果放在第一位,但是在培养学生这方面量化起来比较困难,从而使得期刊的论文跟学科建设成果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他表示如何充分发挥各期刊编委的作用对于服务学科和引领学科的发展至关重要。
王志标结合《长江师范学院学报》探讨了小型期刊如何面对稿件来源不够,编校质量不高,如何在夹缝里求生存等问题。他认为小型刊物要想在强手如林的竞争中立足,甚至脱颖而出,关键还是找准自身的定位,不要盲从,做出自己的特色来。
王凤羽表示欢迎和期待着与会嘉宾能够莅临长江师范学院交流和指导工作。
王轶从所在《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和北京工商大学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一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高校学报一方面为学校学科建设服务,另一方面学科建设对学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宋雪飞提到,《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的文章主要围绕三农问题进行政治学、社会学包括经济学方面的研究。关于如何发挥编委作用这一问题,她认为可以通过举办一些会议,经由这种平台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
李炳念就审稿过程中评审意见里面的争议问题以及发表文章的思想性和技术性等相关问题,与现场嘉宾进行了探讨。
胡章程表示主论坛教授们的发言开阔了大家经济学理论和国际前沿两个方面的眼界,对选稿、选题等工作有很大的帮助。
龚刚敏从学者保持学术独立性,避免世俗化的角度发表看法。他认为我们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在做学问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过多的政治干扰,要坚持以创新和解决实际问题为原则,为决策者的政策制定过程建言献策。
邓菁结合《财经问题研究》的具体栏目,围绕中国经济和思想史方面的研究以及中国经济运行中的现实问题两个方面,谈了期刊应如何更好的为学科建设服务。
陈敦贤认为,每个刊物的稿件和办刊特色都不一致,所以要寻找自己的定位。具体而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刊物集中探讨经济学和管理学方面的问题,重点关注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一些热点问题。
郑英龙介绍了《商业经济与管理》/《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的办刊理念是精品化和国际化,注重内容为王,并重点推介了期刊的特色栏目《浙商研究》。
赵春江针对期刊和学科相互关系的问题发表意见,他认为应尽量淡化学科,以问题为导向,强调跨界交流研究。
张士斌主要围绕高校学报如何更好地和所在学校的优势学科以及所在地区的特色结合,如何更好地发挥区位优势,借助外在资源办报等问题发表看法。
杨其静主要从多元化的背景下,如何选到最好的稿件从而使杂志得到提升这一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介绍了在对待内部稿源问题方面的经验,即从制度上规定每一期内部的稿源不超过3篇,同时严把质量关以提升稿源的质量。
最后,陈仪从投稿者角度出发,与在座嘉宾探讨理论研究在保持前瞻性、对时政问题深度挖掘的同时,应如何把握研究的度,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等问题。
供稿 | 肖育雄,张瑾
美编 | 豆荚
校对 | 阿布、禾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