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5日下午,北大经院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2018级本科第六次主题班会于线上举行,班会的主题是“谈谈你对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北大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教授、2018级本科班主任章政老师,教学秘书车晓莹老师,辅导员李亦丁以及2018级全体本科生参加会议。班会前,同学们认真学习了《正确认识和把握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习近平著)和《畅通双循环 构建新格局》(郁建新著)两份重要材料。
佘金燚同学首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构建“双循环”发展格局所面临的问题。他认为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必须聚焦国民经济循环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当前中国在这四个环节上还存在不同程度的梗阻。在生产环节,过剩与不足并存,供给体系较低的产品质量与需求结构的升级不匹配,难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优质化的消费需求。在流通交换环节,目前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疫情是对中国物流行业的一次大考。同时,构建高效开放的生产要素市场也是中国实现快速发展的一个契机。当前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知识、数据等生产要素存在流动不畅和高度集中并存的问题。在分配和消费环节,中国收入分配领域还存在许多亟待调整的地方,居民消费率远低于同等收入国家和世界平均水平,成为制约经济循环的重要因素。
尹靖雨同学发表了个人学习总书记文章的见解。她认为总书记的文章不但指出了中长期规划对于发展的重要性,即强调“中长期发展规划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且指明了未来的发展道路,其中涉及社会关系结构、国际关系、改革创新、国民经济循环等重要问题,更加强调“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尹靖雨同学指出这与上次班会重点讨论的内循环与开放的关系息息相关。她认为国内大循环的持续进行,一方面需要挖掘巨大的国内需求潜力,尽管在东部沿海很多城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消费水平,但是偏远农村的消费水平依然低下,如果可以补上这些需求缺口,对于国内大循环的需求侧会有很大改善;另一方面,推进国内大循环持续进行的重点在生产端,未来在创新与技术的推动下,生产端可以在告别人口红利的当下依然保持发展势头,突破发展的瓶颈。
夏雨同学和张瀚仁同学均认为,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推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夏雨同学谈到,总书记在文章中指出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这个大变局加速变化,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上升,世界经济低迷,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因非经济因素而面临冲击,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调整,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经常项目顺差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由2007年的9.9%降至现在的不到1%,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个年份超过100%。”,她还进一步引用了求是网的报道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对今年全球经济增速的最新预测分别下降4.9%、下降5.2%,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2020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0159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3%。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7%,实际增长2.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基于客观的数据引用和分析,夏雨同学认为实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关键在于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提升供给对国内需求的适配能力。
张瀚仁同学认为,自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增长进入了“停滞”状态,全球贸易也受限于此,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开始表现出递减趋势,全球增长模式出现了周期性的调整变化。这使得各国的发展模式需做出内生调整,特别是出口导向型的经济体。此外,在给定的国际市场存量和增量条件下,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生产能力一旦超过全球市场的消费能力,将会引发全球不平衡及一系列风险。例如贸易摩擦、汇率摩擦和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资产价格大幅度波动问题等。她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得益于其出口导向型战略。在上世纪90 年代的国际大循环中,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模式有效发挥了成本优势,使得制造业成为中国参与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进一步地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随着全球增长发生周期性变化,外需给予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大幅下降。因此,中国经济转为着重于内需稳定增长,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便是顺应全球增长模式周期变化的明确战略抉择。
邹逸菲同学认为双循环是一个主动采取的战略,而非单纯应对贸易脱钩等一系列逆全球化问题的被动战术。之前我国政府所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便是为双循环战略铺路的举措之一。她还谈到,经济增长不一定都是正外部性,由于人口老龄化和疫情等冲击使得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为经济活动的重点从速度向质量转移提供了契机。同时,由于复苏无法像衰退一样迅速,寻找药方以尽可能使经济恢复至原水平是必需的。促进双循环的重点是居民消费,而消费能力取决于收入的增长、分配和再分配。过去的分配大多依靠初次分配,无法有效缩小收入差距、改善公平,故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再分配制度。
金日男同学指出改革开放以后政府为了刺激经济、扩大消费,使得国内需求中政府参与占了很大比例,促进国内大循环的意义在于减少政府的参与度,使得市场需求与供给匹配。他认为,为了提高需求,营造“敢消费,能消费,愿消费”的氛围十分重要。目前,中国的中等收入与高收入人口的储蓄率较大,用于理财的货币较多。因此需要降低理财带来的收益,从而使人们更愿意消费。他认为政府应保证就业稳定与市场稳定,使得人们敢消费。同时,提高商品的质量、丰富商品的种类与营造能消费的良好市场环境同样重要。
卢忆琪同学认为在对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规划时,必须要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她将问题分为两个层面,即外部层面和内部层面。从外部环境来看,疫情冲击激发了逆全球化的倾向。相较于特朗普执政时期的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的政策,拜登政府不仅撤销了退出WHO、巴黎协定等的决定,还可能重新考虑加入CPTPP。此外,即使受到疫情冲击,中国也成功完成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署,这不仅能够有效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也使得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流向东亚,这些现象都为全球化发展释放了良好的信号。从内部环境来看,主要存在发展结构升级、城乡发展与收入分配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农业基础有待改善、生态环保改革、社会治理和民生保障等问题。虽然中国目前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的经济社会,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中国如何在确保经济发展的同时,确保2030年达到碳峰值,2060年达到碳中和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需要合理且全面的规划。她谈到相较于外部环境的变幻莫测,应当先解决明确存在的国内问题。
李亦丁重点分享了自身对总书记文章的三个方面的思考。针对“以辩证思维看待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他谈到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在新时代发展历程下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需要以对立统一的观点,合理看待目前的发展机遇与发展困难。针对“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李亦丁指出在双循环体制下,推动对外经济转型,减少技术依赖性,以高水平的贸易产品赢得国际市场信任,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创造有利的贸易局面至关重要。针对“以共建共治共享拓展社会发展新局面”,他认为,社会基层治理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重民生、听民意,解决群众问题,立足群众需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明社会,能够助力民族团结、国家繁荣。
最后,章政基于最新统计数据,为同学们分析了中国在2020年的经济发展特点。他指出,受到疫情冲击,2020年无论是资金流、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其累计增速较前年均出现大幅度下滑,这对未来经济发展极其不利。在经济增速放缓、收入增长乏力、通胀压力空前的情况下,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很有可能进入滞涨阶段。而微观层面的企业亏损和坏账率增加,用工人数和营业收入减少等问题的扩大将成为压倒全球经济的最后一根稻草。此时,做好经济内循环工作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针对上述现象,章政认为未来经济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亟待新的思想突破和实践创新。理论研究应当从局部均衡向流量分析过渡、政策关注应当从经济增长向要素循环分析延伸、创新实践应当从价格博弈向价值创造转变。因此,从现在开始,需要我们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用创新理念、体系、范式去思考、规划和解决问题,要善于抓住经济现象变化的特征,善于捕捉现象背后的数据变化,正确地进行研判和解读,为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六次主题班会线上合影
供稿: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
美编:山竹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