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日,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第六届博士生论坛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305会议室举办。“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专业共有7位博士生在本次论坛中作学术报告。本文梳理了他们的主要观点(上篇),与读者分享。
2018级博士生唐昱阳:碳市场政策下周期性变化的碳排放量指标发放
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日益严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已成为国际社会的重点关注事项之一。碳交易市场作为一种普遍采用的减排工具,其效率以及碳配额的分配方式成为重要的研究话题。一些文献已经探讨了当不需要考虑长期的碳排放或者明确了政府为每一期的排放量进行设定时碳交易市场的有效性。但事实上,现有的碳市场政策通常允许碳配额在一定时期内履行,碳配额持有者可以选择何时出售。例如欧盟排放交易系统(EU-ETS)采用阶段性管理,每个阶段持续数年;我国全国碳市场自2021年运行到2023年底已经经历了两个履约期。这些履约期对确保碳市场有效运作至关重要,可以推动企业达到区域和国家的减排目标。每个系统的履约期不仅决定了排放报告和配额交付的时机,而且显著影响市场动态和参与者行为。在这样的背景下,这篇文章提出了在存在履约期的短期碳市场中,碳市场交易能否达到社会计划者最优以及履约期的长短对于碳配额价格和社会总福利有什么影响的问题。
本篇文章建立了一个有穷时限的经济模型用于刻画存在履约期的短期碳市场,并研究这一模型框架下的碳定价问题,通过构建一个简单的二期经济模型进行计算。结果显示,在分散均衡条件下,市场并未达到社会计划者视角下的帕累托最优状态。碳交易市场的碳价格与社会计划者问题中的碳定价路径之间的差异可能导致经济不能以最佳路径增长。此外,利用MATLAB工具求解数值解,深入分析了履约期长度对碳市场配额价格及社会总福利的影响。研究发现,履约期的设置对碳市场的运作有显著影响。履约期越长,碳市场配额的价格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越显著;同时社会总福利的损失也随着履约期的延长而增加。
最后,这篇文章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日益严峻,有效的碳市场机制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通过优化碳市场的设计和运作,不仅可以提高环境质量,还可以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建议政府在制定碳市场政策时,应重视履约期的合理设置。较短的履约期可能更有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灵活性,促进碳价格的稳定,从而更有效地激发企业的减排行为,使得社会整体福利达到更高;但实际制定政策时,也应考虑到确定和调整每一期碳配额的成本,在二者权衡中找到最合适的政策。
唐昱阳报告后,特邀指导专家们肯定了文章研究问题的意义,并提出了完善意见。童健老师和庄晨老师指出,希望文章能更注重故事性,应进一步丰富对理论模型的解释,深挖公式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周绍杰老师、陈占明老师和潘聿航老师对于模型的设定,给出了对于能源中间品的生产函数可以考虑其他能源投入以及厂商的绿色减排技术内生性等方面的建议。最后,唐昱阳对各位老师表达了感谢,老师们专业中肯的指导意见为后续论文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
2019级博士生郭雨蕙:中国企业节能政策影响研究—基于“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准自然实验
重点用能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是针对工业生产存量部分加强能源管理、挖掘节能潜力的主要对象。“十二五”时期实施的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旨在从能源参与生产的全过程入手,通过设定约束性目标将节能责任落实到企业上,驱动企业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增长并形成节能长效机制。那么,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能否实现预期的节能效果?是否引致了实质性的绿色生产方式转变?有哪些外部支撑条件能够强化节能效果?回答好上述问题,对于实现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郭雨蕙基于2008-2015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库计算企业能源消费量,辅以中国海关数据库、中国专利数据库,以及爬取得到的能源管理体系认证(ISO50001)证书信息、区县级节能监察机构设立信息、产品能耗限额标准信息等,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的政策效应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节能低碳行动实施后,相比于非万家企业,万家企业的能源消费量显著下降,达到了遏制重点用能企业能耗过快增长的政策初衷,这一效果在国有企业、节能压力大的万家企业中更加突出。基准结论经平行趋势假设检验、排除预期效应、构造500次随机冲击、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剔除同期其他政策影响、考察个体处理稳定性假设(SUTVA)等检验始终稳健;内部节能机制方面,万家企业主要通过加强能源管理、推动资本更新和促进绿色创新“量效齐增”三条路径完成节能目标;外部支撑条件方面,设立节能监察机构、颁布能耗限额标准、加强电力稳定供应和发展绿色服务产业能够强化万家企业的节能管理效果。因此,应全面夯实节能低碳行动生效的制度条件、执行条件、设施条件和市场条件。
报告过程中,评委老师就政策背景、讲述方式、数据结构等问题与郭雨蕙进行了充分交流,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将稳健性检验前置到关键异质性识别之前进行汇报;二是关注数据更新情况,未来以更新的数据度量政策的长期效果。
2019级博士生吴宏慧:政企关联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参与土地市场的影响
地方政府利用其在土地征收和土地出让环节中的双重垄断地位,通过土地资源配置和特殊的土地制度安排,形成了“以地谋发展”的经济发展模式。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在这其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土地交易市场的重要参与者。值得注意的是,融资平台长期以来承担着政府投资项目的融资职能,这一功能属性奠定了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政企交织的基本关系。只有当融资平台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被准确度量时,才可能就土地依赖形成的内在机制进行更为丰富的讨论;才可以就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破解地方政府对土地的过度依赖提供一些可供操作的政策建议。然而,政企关联究其本质而言,具有隐蔽性且不可观测,难以被准确度量。
文章基于手动收集的、可观测的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和融资平台高管任职信息,利用二者任职开始时间的先后顺序,提出了一个识别和度量融资平台政企关联程度的标准化方法,即使用基于人事任命而形成的任免联系来度量政企关联。在此基础上,文章重点分析了高管任免联系对融资平台拿地的影响。基于2008年至2021年融资平台及其子公司的拿地数据,实证研究发现,高管任免强度与融资平台拿地规模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具体地,高管任免强度每增加一个标准差,融资平台取得的土地宗数、面积和成交金额将分别增加约6.47%、6.34%和16.02%。机制分析显示,政企关联驱动的融资平台拿地主要是为了发展重点产业、获得更多的土地抵押贷款、抬高地价以确保其偿债能力以及在市场遇冷时低价拿地托底土地市场。进一步分析发现,融资平台拿地与融资平台债务扩张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以及融资平台因高管任免而增加的用地规模主要来源于对其他企业的挤出,而非土地供给总量的增加。
报告过程中,评委老师就文章的研究问题、实证方法和相关结论等问题进行了充分交流,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是要审慎把握关于融资平台托底土地市场的分析,建议分时段进行讨论。二是要审慎把握关于融资平台土地挤出效应的阐述,可以考虑进一步针对地块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房地产开发商是否真实参与购地竞争或是将被解释变量更替为拿地占比。
2020级博士生方一鸣:低碳转型风险、金融摩擦与宏观政策应对
“双碳”目标提出后,低碳转型引发的转型风险正日益引起政府部门和学者的关注。低碳转型风险主要指政府为了推动碳减排而采取一系列政策手段,使得高碳企业面临着生产成本改变、盈利能力变化以及估值受损的影响,这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在贷款或投资方面面临损失,从而使宏观经济受到负面影响。已有研究发现近年来金融机构投资者纷纷减少了高碳行业的投资,使得高碳行业企业的市值显著下降。这种为了实现环境目标所选择的政策工具,对宏观经济与金融市场的影响速度、影响范围及影响幅度可能并没有受到充分的关注。所以积极应对低碳转型风险需要进一步细化宏观经济政策的顶层设计,并探讨宏观经济政策与气候政策的最优政策力度和协调搭配问题。
为此,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碳排放负外部性与金融摩擦要素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探讨了以开征碳税为代表的气候政策是否会引起宏观经济风险,以及如何通过央行的“双支柱”政策框架进行应对。研究发现:在金融摩擦的作用下,若转型节奏过快,碳税税率的突然上升会大幅冲击棕色资产价格,并通过银行的“金融加速器”机制放大到总产出、总投资、总就业等变量的衰退,对宏观经济形成负面冲击;在“双支柱”体系下,政府可以采取绿色结构化货币政策和差异化宏观审慎政策来使得银行提高绿色资产持有比例,从而缓解这种转型风险;宏观经济政策与气候政策搭配实施能有效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同时也能较好地平滑生产率冲击和棕色资本价格冲击带来的短期经济波动。文章建议政府合理评估低碳转型节奏,同时采用多种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搭配以有效地防范和应对转型风险。
评委老师对文章提出了问题与建议:如何刻画银行部门可能遇到净资产为负的情形;如何将数值模拟中资产价格变化与利差变化联系起来;如何在模型中加入高碳行业一些有优势的特征;如何更合理地叙述文章的贡献等等。报告人方一鸣对于上述问题给予了解释说明,并向各评委老师表达了衷心地感谢。
供稿单位: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系
供稿人:唐昱阳、郭雨蕙、吴宏慧、方一鸣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