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8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94讲“重商主义与明清中国——以财富观、货币观为中心”通过腾讯会议线上举行,共计三百余人参加。讲座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东洋文库研究员岸本美绪教授担任主讲人,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叶坦讲席教授、复旦大学历史系朱荫贵教授、日本爱知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李春利教授、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王日根教授、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副院长张亚光长聘副教授担任与谈人。
岸本美绪教授演讲中
首先,岸本美绪教授介绍了国际学术界对重商主义看法的变化。亚当·斯密认为,重商主义者将货币视为财富的唯一形态,为增加国内的贵金属而一味追求贸易顺差。但是,这种斯密式的重商主义观已经不再是主流见解,近年的研究更加强调重商主义积极的一面。
岸本美绪教授指出,“重商”一词在中国经济思想史研究中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对传统社会抑商论的否定,比如南宋浙江事功学派,批评自古以来的抑商政策,强调富商大贾在国家社会利益上的积极意义。另一种是清末郑观应等人的商战论,以追上先进国家,争取富强为目的,重视贸易顺差,要求国家对产业的保护。两者各有侧重,前者重视保护自由交易,后者对自由放任的市场均衡机制提出怀疑,强调国家干涉和保护政策的重要性。
随后,岸本美绪教授阐述了比较明清经济思想与西欧重商主义的意义和方法。她认为,16世纪到18世纪初,全球性交易活动趋于活跃,西欧和中国同时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通过比较,可以得知当时东西方的知识分子是如何应对这些现象,有助于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重新思考何为重商主义。岸本美绪教授认为在进行比较时应秉持虚心坦怀的态度,分析两者的异同,尝试追求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岸本美绪教授选择了重商主义者论述中的财富观、货币观、市场的阶层结构、奢侈的作用、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报告。在第一部分讨论官员和学者的财富观中,她列举了有关明清读书人的财富观的诸多史料,其中用“财”一词来表示货币的说法较多,但仍然有人用“财”表示粮食和衣服等物资。岸本美绪教授认为,当时人是根据自己提倡的政策而灵活选用了“财”的定义。结合16至18世纪的中国米价变化,在物价低贱、货币不足的局面下,以货币作为财富的观点占优势,而在物价上涨、物资缺乏的局面下,以物资作为财富的观点占优势。欧洲的一些经济史学家指出,重商主义者的“财富就是货币”的说法,和17世纪欧洲的经济萧条有关,这种经济思想是当时经济情况的直接反映。但是,她认为经济思想史不仅要探讨思想的现实背景,还应深入了解当时人所用词语的含义和语境。
在第二部分关注“农”“本”等有中国传统特色的经济观念中,岸本美绪教授认为,与将“农业”视为和“工业”“商业”相对的产业类别的现代用法不同,传统中国的“农”是指包括农耕和织布等家庭手工业在内的家庭经营。相应地,传统中国的所谓“工”“商”是指游离于土地之外,以逐利为目的而从事高级商品的制造、交易的专业性经营者。她分析了明清时期陆楫、黄宗羲等人的评论,认为当时人对“本”和“末”的区分,与其说是农业和工商业的区分,不如说是有用和无用、“生财者”和“耗财者”的区分。这与当时人的垂直式市场观有密切关系,因为当时人认为工商业依托于富人的需求,而富人的财富来自对广大劳动人民的掠夺。欧洲经济思想史上也存在“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区分,在威廉·配第的《赋税论》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均有体现。
在第三部分讨论崇奢与崇俭的问题中,岸本美绪教授选取了奢侈性消费在经济上的积极作用展开讨论。史料中崇俭论者斥责奢侈时,大多指出富人的奢侈消费相当于多数穷人的生活费,但从崇奢论的观点来看,这类说法恰好能够用来肯定奢侈消费。表面上,崇奢论和农本论是完全相反的,但两者都以市场的垂直式结构为前提,区别在于,前者强调自上而下的消费的流动,后者强调自下而上的被掠夺的财富的流动。崇奢论可以看作重视货币循环的经济观之一,同样的看法在欧洲重商主义中不乏其例,比如孟德维尔的《蜜蜂的寓言》。
在第四部分讨论当时人对货币循环的看法中,岸本美绪教授关注了当时人使用的有关货币流通的措辞,明清时期人们常以“水流”、“泉”来比喻货币,而欧洲人更多地以“血液”来比喻货币。白银的弊端被当时人认为是容易在市场上出现短缺,而铜钱的益处在于能在各个阶层之间顺畅地流通。欧洲重商主义者将货币流通视为经济循环的杠杆,认为货币流通受阻会造成整体经济衰退。她引述了日本经济思想史家小林升的观点进行解释:重商主义时代生产力急速上升,但劳动力和各种原材料还没有得到充分利用,被认为是闲置资源,只有从外部流入的贵金属货币,才能将闲置的劳动力和原料调动到商品生产中。
最后,岸本美绪教授总结了讲座的内容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前景。中国和欧洲的经济思想在财富观、市场观、货币观上都有明显的类似性,对贸易问题的看法则存在不同点。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经济思想往往呈现出与重商主义相似的面貌。总的来说,明末清初中国的经济思想和同时代欧洲的重商主义之间有不可忽视的共同点存在。
讲座结束后,与谈人进行了点评。叶坦教授对岸本美绪教授严谨细致的治学精神表示敬佩。她认为,讲座中体现的宏微相济的研究方法、对史料的准确运用和环环相扣的逻辑,值得我们学习,而理解当时人的想法,在经济思想史研究中尤其重要。在运用数据库或关键词检索时,应当特别注意同一个字或词,不同的使用场景和不同的含义。
与谈人点评
朱荫贵教授从中西比较延伸到对大分流的讨论,从经济史角度分析了明清时期中国的巨大变化,包括长途贸易兴起,钱庄的变化和票号的诞生,国内和国际市场的扩大等。朱荫贵教授提出,为何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近代工商业在清代没有出现,这一问题值得青年学者深入思考。
王日根教授表示,岸本美绪教授不仅具有宽广的研究视野,而且在各个领域的研究都具备深度和专业性。他认为,中西比较研究中的共性研究,首先需要对中国和西方都有深入的了解。同时,中国的地域社会研究者,既要关注中国各个地域的特性,又要在全国的角度来统筹思考。王日根教授在讲座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近代以来的重商观念可能是中西方在交流中互相推动的结果。
张亚光长聘副教授用“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概括了岸本美绪教授的学术风格。他表示,岸本美绪教授的研究坚定了自己和学生深入研究近代中国重商主义思潮的信心。张亚光长聘副教授还提出了可供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包括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和对劳动力市场的看法,以及日本近代是否出现过和欧洲重商主义类似的经济思想。
李春利教授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对中日企业进行了比较。他认为,近代中国的商业资本主义模式和日本的产业资本主义模式与“工匠精神”,在当今的中日企业中仍然有所体现,日本企业强调产品导向和技术导向,关注领域间的技术关联度。李春利教授还从中西比较的角度分析了中英两国对鸦片战争爆发原因不同的历史解释。
周建波教授认为,本次讲座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的研究方法,既要用全球化的思维看待中国发展,又要深入挖掘和准确运用史料。他指出本次讲座为东西方大分流研究提供了很多新的研究方向,并且强调了重商思潮和政府引导的关系。最后,周建波教授对岸本美绪教授表示感谢,期待岸本美绪教授能够和中国的经济思想史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学术交流。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谭勐翱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