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8日下午,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82讲暨厉以宁先生纪念讲座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101会议室举办,讲座主题为“兼容并蓄终宽阔——厉以宁先生经济学著作的梳理与启示”。讲座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尹俊研究员担任主讲人,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张越副研究员担任主持人,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梓材讲席教授平新乔、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光华管理学院武亚军副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伊始,尹俊研究员梳理了厉以宁先生的著作和论文概况。厉以宁先生一生躬耕于经济学教学和研究园地,耕耘时间之久、研究领域之广、研究成果之多,在我国经济学界都是相当少有的。留校任教初期,厉以宁先生的主要作品以译著为主,第一部译著《赫尔岑和奥加略夫的经济观点》出版于1956年。此后,他又用季谦、孟援等笔名出版了6部译著。而厉先生的学术思想则更多体现在其专著、合著和论文中。其中1979—2021年是厉先生研究成果较为集中的时期,共有多达80部中文著作出版;另在1962—2018年间,由“中国知网”收录的论文有1000余篇。
在不同阶段,厉以宁先生的著作主题略有不同。在1979—1986年间,主要是经济学理论著作,以《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等为代表;1987—2002年间,著作的主题转向中国经济,同时兼顾经济学理论,以《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等为代表;2003—2021年间,著作的主题包括世界尤其是西欧各个时期的经济史,同时也涉及到双重转型、城乡二元经济、民营经济、经济低碳化等新时期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实践问题。
随后,尹俊研究员讨论了厉以宁先生的经济学著作留给后辈学人的启示。第一,厉以宁先生的经济学理论著作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从“源”来看,中国特色经济学必须能够科学回应时代之问和历史之问。从“流”来看,中国特色经济学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基础,并对西方经济学理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发展为“兼容并蓄终宽阔”的理论体系。从范式角度来看,经济学理论的演进一般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基本假定的演变,二是基本命题的演变,三是研究方法的科学化及其演变。基于这三个层次,尹俊研究员分析了厉以宁先生在经济学理论创新上的卓越贡献。在基本假定上,经济学是一门“社会启蒙”的学说,需要首先关注“理论为了什么人”的规范性问题。在基本命题上,经济学是一门“社会设计”的科学,即制定哪些目标,进而以何种资源配置方式(包括体制)来实现这些多维的目标。在研究方法方面,经济学理论创新需要综合运用历史、统计和理论的方法,需要冷静的头脑、善良的心地和自我批判的眼光,并鼓励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
第二,厉以宁先生的经济史著作可以启示我们如何从经济学视角理解世界现代化。关于现代化的经济学研究主要有两类视角,一是发展经济学的视角,二是比较经济史学的视角。其中前者侧重于从生产要素的流动与配置、储蓄与消费、政府与市场等方面,研究经济发展模式和对策,更加注重解决现实经济问题;而后者则侧重于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历史和阶段性过程的比较,通常还会探讨一些更为广泛、更为深刻的问题,比如文化、宗教、伦理对现代化的不同影响等。
厉以宁先生将上述两类视角融会贯通,比如他基于发展经济学视角,提出“发展转型”与“体制转型”叠加的现代化理论。再比如他基于比较经济史学视角,分析了现代化过程中的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问题。厉以宁先生的主要观点是,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制度更替的一般规律;而在同一制度下又有不同的体制设计,包括刚性体制和弹性体制。刚性体制更容易造成制度更替,而弹性体制则更能够维持较长时期的制度稳定。
第三,厉以宁先生的中国经济著作可以启示我们如何深入分析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殊与同。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既有世界现代化的一般性特征,也有其特殊性,突出表现为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等多个特征。厉以宁先生既反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资本主义补课论”,也反对现代化道路的“中西趋同论”,提倡“从来新路新人找”,强调中国现代化道路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是一种“创新论”。厉以宁先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不用‘中国模式’,因为‘模式’往往是固定化的;我用‘中国道路’,因为它更容易博采众长。中国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中国道路丰富了世界发展模式的多样性。”“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不相信任何教条,用自己的眼光来判断和取舍,不回避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来自内外的多重挑战。”
尹俊研究员总结说,厉以宁先生对经济学的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一套内容系统、紧切现实、论证科学、重视实践的经济理论,是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厉以宁先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和理论家,为后辈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做出了表率,也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和启迪。
在与谈环节,平新乔教授指出,尹俊研究员的讲解将厉以宁先生的著作、论文、译著等学术成果融为一体,立体地展现了厉以宁先生的思想容量和理论深度。在经济理论方面,厉以宁先生的代表性贡献之一是股份制改革设计方案。与吴敬琏先生提出的价格放开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相比,厉以宁先生提出了价格改革“小步走”、所有制改革先行的方案,这一逻辑源于厉先生对中国经济运行逻辑和改革思路的深度体察,并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厉以宁先生的原创性理论贡献还包括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理论、“三种调节和三次分配”理论、经济伦理学和文化经济学等。而在经济史方面,厉以宁先生对欧洲各国各个时期的经济史都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剖析,研究成果超过300万字。厉以宁先生对许多历史现象的认知都极为深刻而富有现实意义,例如:他认为古希腊的土地所有制是一种所有权和经营权相结合的所有制,这对于理解当前中国农村的三权确立问题很有启发。除丰硕的研究成果外,厉以宁先生还具有相当传奇的人生经历和极强的人格魅力,其文学修养和历史造诣同样让人叹为观止。
周建波教授指出,在学术生涯的后期,厉以宁先生格外关注经济史领域,并多次倡议重视经济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使后辈学人受益良多。厉以宁先生的研究格局广阔,由于有深厚的经济史学底蕴,他总是能够抓住事物的全局和本质,这是他能够提出大量原创性理论的重要原因。在经济理论的研究中,厉以宁先生基于“人”的物质和精神全面发展的总体目标,提出了极具中国特色的、极为宏观而大气的体制设计,对国家和民族发展的贡献至为深远;在经济史学的研究中,厉以宁先生对欧洲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了如指掌,进而能够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出兼具一般性和特殊性的现代化发展方案,企业所有者改革即是生动例证。厉以宁先生的学术成就可谓“高山仰止”,后辈学者“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武亚军副教授结合自己在厉以宁先生身边求学、任教的经历,重点阐述了对其学术精神和学术方法的认识。他指出,厉以宁先生在1980年代就突破了西方经济学的经典范式,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人”的重视融汇其中,对“人”的假设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论述:“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既肯定物质生活的重要性,又重视精神生活的重要作用;既把美好的生活看成个人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去争取实现的东西,而又把它与整个社会事业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同未来的利益、未来的希望联系起来,这才是对‘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地位’的正确理解。”这意味着“现实人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是利己的又是利他的,既是个体的又是集体的,既是现在的又是历史和未来的。”这一论断深嵌于他的企业所有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此外,厉以宁先生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高的学术成就,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在年轻时就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一点在他早期的诗词作品中有明确印证。这使厉以宁先生能够超越现实的磨难和束缚,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并获得新生,也成为后辈学人永远的精神楷模。随后,武亚军副教授用自己嵌入厉以宁先生1984年黄山归来诗句的挽联盛赞了厉以宁老师一生的治学方法和经世济民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经史兼修学贯中西妙笔纵论天下事,诗书相济思接今古宏图惠泽亿万家”。最后,武亚军副教授以厉以宁老师在88岁在其学术顶峰《文化经济学》中的论断结束发言:“经济学和管理学,既是社会启蒙的科学,又是社会设计的科学。”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毕悦
美编:初夏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