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5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79讲——“‘丁戊奇荒’与洋务现代化建设的否定之否定”在线举办,共300余人参加。讲座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清史所所长朱浒担任主讲人,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徐鑫担任主持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历史学系倪玉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袁为鹏教授,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与谈人。
讲座伊始,朱浒教授对以往洋务运动的政治史、经济史研究视角进行了总结与反思,并以贯通政治、经济、社会的综合性研究视角,探究了“丁戊奇荒”这一社会性事件与洋务运动之间的关系。他指出,19世纪70年代,洋务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明显的前起后伏的发展过程。所谓前起,是指1870至1875年。这一时期洋务建设处于大规模推进阶段,军用工业建设、海防建设、民用工业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良好的发展势头并未持续,1876至1880年初,洋务建设则突然进入全面停滞的状态,经历了高开低走、前扬后抑的过程。
以1877(丁丑)、1878(戊寅)两年为高潮的“丁戊奇荒”,是清朝历史上极为罕见的大规模灾荒,几乎覆盖了整个华北地区,受灾最重的为山西、河南两省,直隶、山东、陕西的大部地区以及甘肃、苏北、皖北等局部地区也受到波及,造成了约950-2000万人死亡,超过1亿人受灾。此次灾荒给晚清财政带来了重压。一方面,晋、豫、秦、直、鲁五省在这一时期因灾蠲所免除的田赋、地丁达488万两,使财政损失年均超过160万两。另一方面,1876至1879年间,朝廷和地方官府直接拨出用于赈济的数目也达到了260万两。而同时期约1000万两的财政盈余则基本用于西征军务和洋务建设,财政处于脆弱的平衡状态。在遭遇“丁戊奇荒”这一突发性事件后,救灾经费已经超出清政府财政平衡能力的范围。在西征军务的紧迫性和清政府对举债赈灾的抵触下,与洋务派相制衡的清流派官员建议挪用洋务建设的款项进行赈灾,挤压了这一时期洋务建设所需的资金。此外,赈务还对洋务建设造成诸多隐形的打击。首先,在赈务的逼迫下,轮船招商局在这一时期不得不暂停部分业务以运送赈粮,导致企业利润下降,使企业经营事务造成了偏离。其次,赈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民用工业的企业管理力量。负责轮船招商局漕粮运输的朱其昂被李鸿章调往天津负责赈粮,因积劳成疾于1878年去世。而盛宣怀也被调回直隶,负责天津、河间两地的赈务,导致了湖北矿务的最终失败。再次,在清流派的攻击下,面临严重资金危机的多项民用工业也无法从官府得到垫款而进入正常经营状态。
朱浒教授指出,灾荒虽然对洋务建设具有消极影响,但空前的危机也使得洋务建设从灾荒激发的社会结构变动中得到了新的发展动力。在灾荒的背景之下,对于富强的呼声具有一定的强化,并对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当时交通和通讯方面的落后条件,是造成“丁戊奇荒”空前惨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因此,在灾荒的刺激下,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开始着手推进中国的铁路建设事务,并于1879年开始试行津沽电报,推进了交通、通讯业的发展。此外,这一时期在民族国家意识的激发下,以江南义绅为代表的地方慈善团体也开始关注全国性事件,展开了以义赈为核心的群体性救灾活动。而义赈也从传统的地方性救灾机制转变为跨地域、大规模的救灾机制。而以善会、善堂为核心的传统募捐机构和一些新兴事业机构也被义赈统一纳进募捐网络之中,形成空前广大的社会活动范围,实现了新兴社会事业的建制化和规范化。义赈对社会资源进行重新的整合,为洋务建设注入了大量的社会资源,充实了洋务经营力量和洋务企业资本。一大批怀有民族国家意识的义绅通过赈务受到李鸿章、盛宣怀等人的赏识。在缺乏洋务人才的情况下,义绅的出现为洋务建设提供了有效的人力资源。另一方面,义赈还打破了此前洋务建设未受到社会资本青睐的局面。经元善、郑观应等人在主持上海机器织布局事务后,利用在义赈活动中获取的巨大社会声望和公开透明的招股办法,赢得了十分广泛的社会信任,并于1880年成功招股,为织布局吸引来了大量社会资本。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洋务建设掀起了19世纪80年代的工业化热潮和投资热潮,为现代企业在中国得以立足提供了一个很重要的示范效应。
最后,朱浒教授分享了对于赈务与洋务两者关系的思考。他指出,以往的研究往往习惯于把事件条块化、类型化,阻碍了我们对于历史事件的定位。因此,在看待这些历史事件和历史过程时,应该具有更加动态的辩证思维,而不能以静态的单线思维去思考。需要通过“过程-事件”的分析视角,把握统一的历史进程当中的联动关系。
讲座结束后,各位与谈人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倪玉平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具有深刻的理论创新意义,不仅为洋务运动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还为绅商力量的崛起提供了更为具体的理论思考。倪玉平教授建议,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量财政、政局等因素对洋务运动和灾荒所起到的影响。袁为鹏教授指出,本次讲座充分地结合了微观的历史细节和宏观的理论思考,为洋务运动的研究增添了更多的本土因素,并在方法论上对费正清等人所主导的冲击-反应模式提出了修正,为经济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范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周建波教授对本次讲座和各位与谈人的评论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总结了洋务与赈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绅商网络系统对洋务建设产生的积极影响,并立足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论述了中西方在面对经济发展问题和社会救济问题时的不同思考。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供稿: 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魏领昊
美编:雨田
责编:度量、雨禾、初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