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创新驱动,推动效率变革,不断开辟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党中央长期坚持的国家重大战略,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集中表述,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唯有通过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配合、系统集成,共同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也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具体落实到“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等一系列具体措施,不仅凸显了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也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指明了方向。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力求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也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当前,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贸易总额的比重已经从2008年的29%提高到2021年的45%。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定不移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可以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 扎实推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尊重劳动和知识,尊重人才和创造,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完善人才战略布局,坚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另一方面,也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等,为实现高质量发展铺平道路。
二、强化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市场和政府更好结合,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进入关键期。习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大力挖掘和培育国内市场潜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现巨大飞跃,但居民消费率长期偏低,居民消费潜力尚未得到充分释放,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尚未得到合理解决。国内大市场优势是国内大循环运行的基础。报告强调“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只有通过形成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国内市场,利用统一大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加快形成以国内需求支撑国内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以高质量供给匹配有效需求,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把实体经济作为经济发展的重心,推进新型工业化。针对制造业发展,关键在于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和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全面加快补齐短板,提升战略性资源和技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此外,也要着力推动现代服务业、数字产业同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不断提高政府市场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举措。要用确定性保障稳定预期,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原则,为企业提供合理公平的发展机会,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要用制度性框架支持企业发展,依法保护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通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要用实质性支持激发活力,始终坚持市场竞争中性原则,不搞所有制标签,打造政策性融资体系,突破技术性风控约束,“精准滴灌”民营企业特别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发展。
三、以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初心和使命的根本要求。报告中,习总书记也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新形势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是: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创新发展动力,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增强其他地区在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边疆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持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让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果实惠及更多群众,乡村振兴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另一方面,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以县城为重要载体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断迈向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不断健全收入分配制度,着力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近年来,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我国政府成功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较好地避免了收入分配差距加快扩大的趋势,更加积极有为地促进共同富裕。未来要始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不断提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占比;要着力深化财税制度改革,通过减税降费激发重点群体活力;要发挥政府支出调节作用,着力解决收入分配结构性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逐步向实现共同富裕迈进。
四、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保驾护航。
报告首次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正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人”的发展。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要想实现整体迈进现代化社会,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我国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必须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也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物质和精神文明相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不断夯实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质条件,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和”为贵的现代化。对内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因此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对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旗帜,在坚定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中谋求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更好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从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逻辑转换,也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我们要继续把握客观经济规律和发展趋势,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高质量发展谱写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崭新篇章。
董志勇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党委常委、副校长,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科学》主编。教学研究主要领域:计量经济学、数理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学/行为金融学。
供稿:经济学系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