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大,在于大师
为师者
进则勇担时代之使命
退则独守学术之寂寞
忆往昔,燕园求学未名聆教
看今朝,传道授业薪火不熄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他探求真理、上下求索
吐辞为经,举足为法
他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经师易遇,人师难逢
他答人生之疑、解生活之惑
本期“课堂内外”
让我们走进王跃生老师
感受他对学生的关爱与用心
领略他对学术的热忱、坚守与执着
缘起燕园
“我的学术生涯与改革开放一路同行!”
1979年,19岁的王跃生从京城胡同踏入燕园,从此便未曾离开。
正如昆曲《游园惊梦》唱到“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燕园里的谆谆师者、孜孜教诲、济济同窗、历历风物,都令他觉得“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虽然天子没了,但北大燕园就是他眼中的“辟雍”。
自打本科起,王跃生老师便就读于北大经济学系世界经济专业。彼时,陈岱孙先生、胡代光先生、熊正文先生、张友仁先生和厉以宁先生等大师均执教于此。
尽管时任经济学系主任的陈岱孙先生未曾亲授过什么具体课程,但忆及当年,王跃生老师认为陈岱老作为经济学的泰山北斗,对自己的精神影响十分深刻。陈岱老提出“如何使西方经济学‘为我所用’”“如何使西方经济学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思想更好地结合起来、各取所长”等观点,直至今日仍振聋发聩。
王跃生老师参加学术研讨
而比陈岱老晚一代的学者,都是他当初的授业老师,比如厉以宁教授。厉老师亲自讲过很多课程,比如《当代西方经济学说》课程,就开创性地将西方经济学系统引进来,深入浅出地讲授给本科生。每次上课,偌大的阶梯教室座无虚席,甚至是讲台旁、过道里、窗台上,也总是挤满了旁听的学生。厉老师传道引路、奖掖后学的精神,而今想来颇为感佩。
再比如陆卓明先生,非常率直、纯真,对年轻老师和学生如对朋友般平易。本科阶段,听陆老师亲授过《世界经济地理》课程,上课绝不照本宣科,也绝不拘泥于某一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天文、地理、历史、文化、音乐、美术、政治、经济的知识总是信手拈来。而在研究生阶段,则是去陆先生家里上课。颇有意思的是,上课之前,陆老师先给同学们放半小时的古典音乐,仔细鉴赏后才正式开始上课,同学们课堂内外受益良多。
1985年,王跃生老师留校任教。也正是在这一年,北大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在经济学系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北大设立的首个学院。作为青年教师,王跃生老师当时受到了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及国际经济系(今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前身)诸多前辈的悉心帮助,其中当然有世界经济学科的“开山五老”和时任国际经济系(今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前身)主任的张康琴先生。洪君彦先生风范大气从容,退休定居香港后,对学院和国际经济系关心有加;张康琴先生做学问极其严谨、不浮躁、不浮夸、不人云亦云,做事心直口快坦荡无私;张德修先生直到近年,还间或把一份剪下来的报纸交给年轻老师,叮嘱注意学科发展和经济形势;巫宁耕先生特别乐于提携后进,帮助年轻人,与年轻人打成一片;蔡沐培先生对学生无微不至,曾把有学业、感情问题的同学接到自己家里住了很长时间;田万苍先生虽身处陋室,仍苦研学术。
群星璀璨、薪火传承,构筑成北大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世界经济学科的历史底色。
王跃生老师在《“一带一路”年度报告2017》发布会上致辞
访学海外
上世纪90年代初,王跃生老师先后赴中国香港、德国、俄罗斯等地访学,这一时期国内外关于市场化改革的争论尤为激烈,中国也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小心探索。
在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大学和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王老师接触到许多研究中国问题的学者。在一次次关于中国改革问题的交流、思辨和争鸣中,认识得以深化,眼界得以延展,视角逐渐由“从中国看世界”转变为“从世界看中国”。当时很多海外学者往往将香港作为观察中国内地改革的窗口。王老师印象深刻的是一位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生,不远万里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收集资料,与来自中国内地的访问学者逐一访谈,以求获得对中国内地的鲜活认识。这种扎实治学的态度,非常值得学习。
王跃生老师在美国访学
而在俄罗斯,王跃生老师得以观察刚刚经历苏联解体后的市场经济转向,并与中国当时的市场化改革进行比较研究,撰写了2篇关于苏联经济的学术论文,发表在国内的《世界经济》期刊上。
之所以决定去俄罗斯访学,是因为王跃生老师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主攻苏联经济方向。然而,随着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苏联经济研究的环境和问题发生巨大改变。结合国家需要和个人学术优势,王老师决定以苏联经济为切入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研究比较不同国家的经济体制,分析各国经济转轨过程中的成败得失。强烈的研究兴趣、率直的学术情结,促使王跃生老师前往俄罗斯,深入社会开展调查研究。
而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对外经贸方面的人才培养需求愈发强烈,王跃生老师又将跨国公司与国际企业制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常年为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开设《跨国公司管理》《跨国公司财务管理》《国际企业专题研究》等专业课程。
在王跃生老师的《跨国公司管理》课堂中,我真正领略到了经济学者的人文关怀。王老师时刻启发我们在研究经济学问题时关注现实世界、关注中国社会、关注人与人的行为,将科学的理性与人文的底色融为一体。他对经济学问题的分析精辟凝练、深入浅出,将“管理是一门艺术”的理念无私地传授给同学们。正是在王老师的课堂中,我开始尝试将历史认知、哲学思辨、文化探究等因素引入到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学会了去贴近生动的现实世界,而非与其渐行渐远。
——2019级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 张纪泽
在王老师看来,正如葛洪在《抱朴子·审举》中所述,“披《洪范》而知箕子有经世之器,览《九术》而见范生怀治国之略”,经世济民是经济学的最高境界和最终归宿。因此,经济学者一定要有人文情怀,体察社会、贯通史哲、热爱生活,做有温度、接地气、宽口径、大视野的学术研究。
春风化雨
几乎所有接触过王老师的同事和学生,都对王老师的爽朗和宽厚印象深刻——办公室里起身迎送、交谈时和蔼客气、讲台上教化从容、调研路上关怀备至、指导研究时循循善诱、舞台上的即兴而歌。
每年元旦,王老师都会邀请学生来家里小聚,有时还会系上围裙亲自下厨露两手。品品美食、赏赏音乐、聊聊规划、谈谈不足,学生们在畅所欲言的自由氛围中意识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也找到自己“再出发”的坐标系。
王跃生老师元旦下厨给学生们煎好的牛排
然而,令王老师指导的博士生们印象深刻的,除了像王老师自己的孩子一样被关爱,也有像王老师自己的孩子一样被责备。每当谈到学术,王老师就会十分严格。
在一位博士生的记忆中,王老师唯一一次动怒,是与自己探讨论文初稿时。王老师发现学生讲不清内在机制和意义,只在意实证结果“是否显著”,当即拍了桌子。“做学术一定要严谨,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作为博士生,一定要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角度去看待所研究问题的意义,更要搞清楚问题的内在逻辑!”王老师声色俱厉。少焉,王老师稍降辞色,语重心长地说“可能我平时不是这个样子,但学术容不得半点含糊,文章也不敢有半句空话。一定要珍惜在学校的研究训练机会,习得‘童子功’,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 随后,王老师从办公桌后起身,和学生紧挨着并排坐到沙发上,对着笔记本电脑,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分析论文的不足和修改方向。王老师认为,博士生不应该成为导师的“手”,一味执行导师的想法,而应该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王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但也从不吝于点拨解惑、鼓励鞭策。
王跃生老师开展讲座
而在另一位博士生看来,王老师的严厉还不仅限于此。王老师要求自己指导的每名博士生在担任课程助教期间,都要给本科生讲一次正课。课前一周,王老师会与学生反复推敲内容的详略、难易是否得当,案例是否贴切、新颖,课堂节奏如何把控,甚至是教态、语气、板书,都要一一指正。曾经有博士生准备了较为陈旧的案例,当即被王老师批评并要求改正。课后,王老师还会帮助博士生复盘上课的小细节,或给予鼓励,或提出建议。王老师认为,无论学生毕业后是否成为一名老师,都应该学会表达,学会向听众准确、清晰、透彻地传递自己的观点,不要浪费表达的机会,也不要浪费听众的时间。
上学期我有幸选修了王跃生老师为研究生开设的《跨国公司财务管理》课程。在课堂上,王老师时时展现着对学术的严谨求实,同时也常和同学们亲切交流,鼓励同学们一定要结合理论知识与经济现实思考国际商务问题。王老师讲课很有魅力,既有理论的高屋建瓴,也有案例的鲜活生动,前一周的经济动态几乎总会被王老师融入课堂,为我们呈现了丰富、扎实、接地气的授课内容,整个学期听下来使我受益匪浅。未来一年,我也将继续在王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硕士毕业论文,将王老师课程的“高效输入”转变为自己的“高效输出”!
——2020级国际商务硕士 刘恒希
实际上,王老师的文章总是纵横捭阖、抽丝剥茧、气韵连贯。王老师的课堂也总是旁征博引、分析现实、知行结合。“老先生们当年是这样教导我的,我也要这样教导你们。尽管知识有新旧更替,但道理是一以贯之的。”这些对学生的要求,正是王老师从教生涯中始终坚守的信条,也是王老师眼中对北大经院谆谆师道的传承。
王跃生老师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中国银行欧盟经济与战略研究中心课题开题论证研讨会上致辞
在北大经院学习、工作四十载,王老师认为,作为北大教师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情,实现了孟子所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人生乐趣。他见证着来自城镇乡野的新燕在塔下聆教、湖畔读书的最美年华,也守望着四海翔集的北大人内心深处最温柔的燕园记忆。
在王老师看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相较于40年前,今天的同学们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有更多建功立业的舞台,当然,也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更现实的压力。
“大家都在抱怨‘内卷’,都在戏称‘躺平’,我很理解。尽管世殊事异,但我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风物长宜放眼量’!”人生有许多条赛道,每条赛道都有独特的风景,千万不要只盯住别人的赛道。若想找准自己的赛道,那就多去尝试、别怕出错。人生的尺度有很多种,如果天天想着三十岁全款车房、三十五岁财务自由,那么必然会陷入无尽的焦虑之中。珍惜当下,学会欣赏过程中的风景,把结果看淡一些,反而往往会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当然,找准赛道后,就要坚持,“板凳坐得十年冷”亦是常有之事。做学术是一场马拉松,人生则更是如此,急不得,也停不得。
“别人十年就能做好的事情,再不济咱们坚持二十年也一定能做好!”这是王老师初入燕园时的自勉,也是对后来者的寄语。
王跃生老师主持北大经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迎新晚会暨奖学金颁奖典礼
经世致用,是经济学者的责任担当。教化从容,是学为人师的理想境界。
在北大经院四十多年的学习、研究和执教生涯中,王跃生老师努力追求并践行着二者的平衡与统一。纵使“当时只道是寻常”,学生们也总能在课堂内外乃至毕业后的许多场景中,猛然体悟到王老师曾经的良苦用心。
王老师打心底里爱讲台、爱书斋、爱燕园的四时风物,也爱看到学生们哪怕一丁点儿的成长。他守望着,也传承着。岁月从未使热爱褪色,情怀更因坚守而历久弥新。
杏坛常春,灼灼其华。
策划: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融媒体中心、教务办公室
供稿人:张宇鹏
素材提供:边恩民、林雪芬、张羽飞、林澜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