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3日,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56讲——“1930年以来的农户借贷与信用担保”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302会议室举办。此次讲座同时采取线上直播的方式,吸引了百余位学者参会。讲座由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社会经济史研究所和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举办。讲座邀请到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担任主讲人,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院长助理、长聘副教授赵留彦担任评论人。
赵学军演讲中
首先,赵学军介绍了关于此项研究的部分知识和资料背景。对于农户在正规金融机构面临着融资困境的这一现象,学界有着多种理论解释。比如,认为农村金融供给或金融需求存在问题,认为农户自身存在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等。针对这一问题,还可以从信用担保约束角度展开研究。在资料方面,本项研究所用的主要资料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无锡、保定农村调查”系列资料,其中包含1929年和1930年、1958年、1988年、1998年四次大规模的调查资料和2011年的一次小规模的调查资料。
随后,赵学军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农户的借贷与信用担保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
第一,历史上农户借债需求与借债渠道的变迁。对于农户的借债需求,农户融资需求通常从其融资意愿中反映出来。而考察历史上农户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观察借债用途分析,因为借债用途是融资需求的最终反映。与农户借债用途相对应,农户的融资需求可分为生活性借贷需求、生产性借贷需求和其他三大类。调查数据显示,农户借贷需求倾向不同,比较富裕家庭的生产性借贷需求较多,而贫穷家庭生活性借贷需求较多,并且在1930年以来,农户借贷需求一直是以生活性借贷需求为主体,生产性借贷需求居于其次。不过,农户借贷需求变迁的趋势是生活性借贷需求逐渐下降,而生产性借贷需求逐渐上升。对于农户的借债渠道,调查数据显示:首先,从农户的各种借债对象所占的比例来看,绝大多数农户是从私人渠道借钱;其次,从农户不同渠道借款金额所占比例结构来看,除1957年外,来自于私人借款的金额所占比重一直排在第一位。农村信用合作化高潮时,农户借贷的主渠道出现巨大的变化,正规金融机构一度成为借钱的主要来源,但只是昙花一现。所以,私人借贷渠道是农户融资的路径依赖。针对这一现象,由于农户选择私人借贷渠道与自身的信用担保条件密切相关,故可以从“信用担保约束”角度进行解释。
第二,广义信用担保制度。《辞源》中有言,“担”者,有承当、负责之意;“保”者,有负责、保证之意。“信用担保”最狭义的定义是“信用担保即信用保证”。有势力的人、物、声誉等等,都可以用作信用担保。而广义“信用担保制度”的内涵在于:其一,信用担保存在于一切借贷之中;其二,广义信用担保制度的抵押物应包括债务人的“社会资本”;其三,广义信用担保制度的担保方式应包括“人的担保”与“物的担保”;其四,信用担保制度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有机组合。因此,广义信用担保制度的运行机制除了保证、抵押、质押等一般信用担保的运行机制外,还包括“社会资本”抵押借款的运行机制。信用担保制度能够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降低交易风险,促进融资活动,是私人借贷的保障。
第三,中国传统的信用担保制度。信用担保制度可划分为“人的担保制度”与“物的担保制度”,二者在先秦时期都已产生,其后历经2000余年,双轨并存。中国传统的信用担保制度有着非正式制度特色,其主要特征有五点:一是传统信用担保制度建立与运行的产权基础是私有制;二是在传统的信用担保制度中,人的担保制度与物的担保制度都比较发达,并且人的担保占有重要地位;三是在比较封闭的乡村社会,存在自我实施的信誉机制,使农户的“社会资本”能够用于信用担保;四是以非正式制度安排为特色的传统信用担保制度,存在一个“自发秩序”,“保人”及“中人”起着关键作用,他们的参与维护着信用担保制度的有序运行;五是非正式信用担保制度已形成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运作流程,便于“自发秩序”参与者操作,节约了交易成本。
第四,当代农村信用担保制度的巨变。传统社会农户可用土地、房产、产业、牲畜等作为信用担保,但是在国家推进农业集体化进程中,农民逐渐交出了土地所有权,并且依照当前相关法律,农户经营的土地、宅基地及居住的房屋,都没有完整的产权。在这一情况下,不论是正式信用担保制度,还是非正式信用担保制度,抵押、质押信用担保方式都失去了存在的物质条件,在农村借贷交易中大多消失了。此外,土地改革消灭了农村地主阶级,同时也消灭了拥有政治、经济、社会等权力的乡绅阶层。乡绅阶层曾是农村借贷市场信用担保保证人的主体,乡绅阶层的消亡,意味着传统社会人的信用担保制度关键组成部分的消亡,人的信用担保制度残缺不全。
第五,现行信用担保制度对农户信用担保的约束。目前,由于农户缺乏抵押、质押的资产,难于寻找保证人,并且农户的“社会资本”的抵押价值正在贬值,所以农户信用担保较为缺乏。但与此同时,正规金融机构将能否提供信用担保作为向农户发放贷款的条件。有没有抵押品、能不能提供担保,成为农户能否获得金融机构贷款的症结所在。信用担保已成为许多地区农户借贷的“瓶颈”。
最后,关于如何解决目前农户融资的困境,赵学军认为,优先发展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他提出,推进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应在六个方面加大力度:其一,拓展农户可以运用的担保物种类;其二,拓展农村信用担保人群体;其三,完善征信制度,增强农户的“社会资本”;其四,完善与信用担保制度相关的配套制度;其五,完善面向农户的多元担保体系;其六,探讨建立适应农村信用担保的风险分散机制。
在评论环节,赵留彦对主讲嘉宾的研究成果作出了高度肯定。他指出,对于融资难这一问题,不论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还是农户的融资难,都是因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因此,信用担保其实就是来解决双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赵学军研究员在此项研究中所用的微观数据是非常宝贵的资料,可以继续挖掘,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能做出很有意义的成果。评论结束后,在场同学踊跃发言提问题,主讲嘉宾一一进行了解答。最后,周建波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供稿单位:经济史学系
供稿人:黄文心
美编:初夏
责编:量子、禾雨、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