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7-2018学年的春季学期,我有幸获得了校国合部的推荐资格,前往英国爱丁堡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学期的交换。远离熟悉的校园,在异国他乡独自生活的半年时光可谓是不可多得的人生体验。重新回到祖国,回到园子,发现这半年带给我的远不止一行交换经历那么简单,我从中收获了太多,也成长了太多,很高兴能借这个机会把这段经历写成文字,纪念这段交换的日子。
在外交换最重要的日程自然是学习。相比北大,爱大的课程设置是比较轻松的,一个学期只需要选修3-4门课程,不怎么容易出现“兵荒马乱”的情况。不过比较特别的是,爱大的课程除了每周正常的讲座课(lecture)外,基本都会设置一周一次的辅导课(tutorial)。同学们会被随机分配到不同时间、不同助教的辅导班上,大约10个人左右一个班,在助教的带领下讨论和课程相关的话题,或者就课后的习题进行讲评和训练。就我个人的感受而言,无论是讲座课还是辅导课,爱大的课堂氛围都是非常轻松活跃的,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和问答较多,尤其在辅导课上,与其说是上课其实更像是一种讨论的形式。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都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作为一个相对慢热和内向的人,我真的非常感激在课上助教和朋友对我的鼓励和倾听,让往往在发言前犹豫不决的我勇于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常常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我讲述的一些中国经济环境下的情况也能够勾起大家的好奇心,逐渐也就变得活跃起来,享受这种讨论的氛围。
(左:在交换期间参与的关于种族屠杀话题的论坛,图中为亲身经历过种族屠杀的嘉宾;右:爱大图书馆内景)
在学生管理上,我感觉爱大和北大是相似的。我在爱大对应的所属学院是商学院(Business School),和在北大经院一样,每位同学,连同交换学生在内,都有院里的一名教授作为导师(tutor),在学习或者生活上有任何的问题都可以寻求导师的帮助。还记得我刚入校的时候就去见了我的导师,他是一个和蔼可亲的胖胖的苏格兰老头,非常亲切地关心我刚到那边一切是否还适应,还专门找了个地图,帮我标出了几个上课地点的位置,让我別迷路了。 说到这里,也正好谈谈爱大的校园。称作校园其实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和很多欧美的大学一样,爱大也并没有一个封闭的区域,和城市无缝衔接在一起。爱大主校区的位置就在爱丁堡的old town,因为城市很小,从学校到各个地方都很方便。除了主校区外,还有几个校区分布在稍远些的位置。校园里除了一两栋比较高的新建的楼(叫作tower)以外,其他都是一两层的房子,作教学和办公的用途,整体建筑风格都和整个爱丁堡的城堡风格保持了统一,流露出中世纪欧洲古典庄严的美感。校园紧挨着的就是一片公园绿地,那是我最喜欢的地方。无论是冬天下雪时白茫茫的一片,还是春天到来时一路上开满粉色的樱花,都美得不像话。在那里走走或者在路边的长椅上坐坐,有了很多自己思考的时间和感受平静的机会。我住的宿舍离校区也不远(学校宿舍有很多选择,不同宿舍的位置非常分散),上完课或者从图书馆自习出来就顺路在超市买些吃的回去做饭,碰上放学时间看到一个个像洋娃娃一样的英国小学生在路上打打闹闹,有时候会突然有一种特别欣喜的感觉,觉得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让我能够在一个原来从未谋面的城市,在地球的另一边,像一个当地人一样去生活,有那么多的时间让我去发现这个地方和我原来所处的世界的不同之处,于是更加珍惜在那里的时间,去认识更多的人,去做更多的事。
(左上:图书馆自习区域;其余三图:校区附近的公园绿地)
(俯瞰校园和城市)
爱大学生的国际化程度非常之高。在我营销学(Marketing)课程project的小组中,一共五个成员就分别来自五个不同的国家。而在宿舍,同一个flat里面住的五个女生也只有两个英国人。这种环境真的非常有趣,和不同国家的朋友聊天就好像经历了一次世界环游。也正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身处异国他乡,彼此之间反倒更有了一种亲切的感觉——同屋子的大家经常做了好吃的一起分享,买菜的时候也会问有没有需要帮忙带回来的东西,我甚至还尝到了楼下印度朋友的妈妈亲手做的印度点心,所以即使在陌生的环境也并不会觉得孤独。为了配合这种国际化的学生背景,学校的学生会和各种学生组织,以及宿舍的RA团队也会定期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让来自各个国家的学生可以在新环境中认识新朋友,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比如说开学时的苏格兰文化体验活动、志愿协会的“语伴”项目、各个节日的party、宿舍不定期举办的pizza night、games night以及清理海滩垃圾的志愿活动等等。到现在我还能清楚的记得大家一起品尝的美味的苏格兰haggis和飘香的whiskey,怀念复活节的晚上在喧闹的苏格兰乐曲声中和一大群人一起跳的Ceilidh(苏格兰传统舞蹈)。在那里我感觉自己并不是一个人在生活。
(复活节的Ceilidh晚会)
在这里,我还想写写我在爱丁堡遇到的最特殊的两个人,他们是一对夫妻,Jim和Jane,约莫是我父母辈的年纪。我和他们相识在春节期间一个爱大孔子学院举办的聚会上,我们从“饺子好不好吃”聊起,一聊就是半小时。Jim是苏格兰人,担任苏格兰-中国文化经济交流协会的主席,曾经访问中国近40次,而Jane女士是华人,很年轻的时候就到了英国,也在从事一些文化交流方面的工作。从那次相识之后,我们便一直保持联系,他们时常关心我的学习和生活,给我带来父母般温暖的感觉,所以如果他们有需要,我也会在周末的时候去帮他们办一些活动。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在苏格兰当地的小学范围内举办的中国文化美术比赛,看到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他们眼中的中国文化,看到有一群外国人热爱着中国文化,并为了将中国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而努力着,我的心里真的倍受感动。在我结束交换回国之前,两位还专门抽空开车载我到附近的城市转了一天,带我去他们觉得最正宗的一家餐厅吃Fish and chips,一路上Jim还是一如既往地喜欢给我讲他经历过的各种各样有趣的故事,Jane像妈妈一样叮嘱我回去路上小心一切顺利。我觉得能够认识他们真的是我莫大的荣幸,也是我在交换的日子里遇到的最神奇的缘分吧。就在今年九月份开学之前,两夫妻再次来到中国访问,我得以在他们的匆匆行程中和他们在北京又见上了一面,再次相见依然无比亲切。我发自内心地感谢他们在我独自一人在异国他乡“闯荡”的日子里给我带来的温暖,也真心希望这份难得的缘分能够继续下去吧。
(左:美术比赛作品;右:与Jim和Jane的合影)
时光转瞬即逝,原先以为会很漫长的交换的小半年也就在转眼间过去了。见证了爱丁堡由冬入夏,北纬五十五度从下午三点日落,慢慢到了晚上十点天还亮着。离开前的最后一晚我彻夜未眠,感慨爱丁堡对我的人生而言究竟是一个多么神奇的存在,它如何闯入我的生活,成为我除了北京和家乡广州外生活的时间最长的城市,在这里拥有一个小家,拥有十九岁浓墨重彩的一半。我相信这段日子带给我的远远不止是在课堂中学到的东西,所有遇到的人遇到的事,体验的文化和用心去感受的生活,还有那份跳出comfort zone融入全新的环境积累的勇气,都让这份交换成为了我人生中的无可替代的经历。会一直记得的,会再回去的。
(左:摄于商学院;右:摄于图书馆)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2016级本科生 郭一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