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生(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副教授)
2008年12月19日(周五)上午,第42次北大赛瑟(CCISSR)双周讨论会在方正大厦219北大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科研基地举行。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副教授朱俊生博士做了一场题为“从社区融资到全民健康保障――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行为研究”的演讲。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CCISSR)秘书长郑伟副教授主持了讨论会,CCISSR理事单位和研究员代表、北大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部分师生参加了本次讨论会。
(图一:会场全景)
朱博士首先指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目标是从弥补制度缺失、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入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地沿着公平、普惠、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并增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切实维护个人的自由、平等与尊严,最终迈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福利社会。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研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在实现全覆盖之后如何发展对于完善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释放广大农民的消费潜力具有特殊的意义。
接下来,朱博士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深入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从20世纪60、70年代的“辉煌时期”、到80年代初的迅速解体、90年代试图恢复合作医疗的努力失败,再到2003年新农合的迅速推广等背后的客观原因。通过分析,朱博士认为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演进对于当前新农合发展具有两点重要启示:第一,新时期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重塑不能简单地重温计划经济的旧梦,应该顺应已经变化的市场环境,构建与当前的市场经济改革大环境兼容的基本健康保障制度。第二,政府承担更多的融资责任是重塑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关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作为农村健康保障制度的强制性制度变迁体现了政府责任的回归。
然后,朱博士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分别对合作医疗的绩效、农民对合作医疗的支付意愿、财政对农村健康保障合意的支持水平以及全民健康保障的成本进行了实际测算或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由于政府监管的扭曲,导致农村医疗费用的上涨,从而大大降低了新农合的实际绩效;(2)农民的支付意愿可以从国家、社区、家庭和个人四个层面的变量予以解释;(3)目前财政对农村健康保障的实际支持水平和合意水平缺口非常大,仅2000年实际公共卫生支出与理论支出的缺口就达660至775亿元;(4)政府应该承担的成本与目前对新农合的支持力度差距很大,要从根本上解决财政资金提供不足问题有赖于政府从“经济建设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发展型政府”转型。
(图二:主讲人朱俊生博士在演讲中)
最后,朱博士提出了新农合发展中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对我国农村健康保障制度(合作医疗)绩效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影响农民支付意愿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需要更多基于农户调查的实证分析;对农村健康保障制度中各主体之间的博弈行为需要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朱博士的报告全面深入地分析了我国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演进、当前新农合制度的效率以及未来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对于正确认识和评价当前新农合制度的优势与弊端、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新农合制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引发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在演讲过程中,与会者与朱博士就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保障制度的战略目标、如何解释20世纪60、7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参与率的剧烈波动以及如何解决新农合报销制度的缺陷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CCISSR 肖志光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