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中心概况 | 理事会员单位 | 下载专区 | 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 | 风保学社   
刘新立:加强灾害防控 应对气候变化

  2024-04-03

  近年来,气候变化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未来这种风险将更加复杂且难以管理,气候异常事件的频率正在增加。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提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凸显了政府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

  多地遭受严重自然灾害

  回顾过去一年,多重困难挑战交织叠加,其中就包括我国部分地区遭受洪涝、台风、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

  2023年,我国自然灾害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台风灾害强度大。2023年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7个台风生成,较常年显著偏少,其中6个登陆我国,较常年略偏少。虽然数量较少,但登陆我国的台风强度较大,第5号台风“杜苏芮”于7月28日以强台风级强度登陆,是1949年以来登陆福建省第二强的台风,福建省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日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49.5亿元。受其影响,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省份大范围地区遭遇了极端强降雨天气,累计雨量远超2012年“7·21”特大暴雨。其后续影响东北地区时,30个气象站、37站次突破了历史单日降雨量极值,五常单日最大降雨量达145.3毫米,大大超过了单日降雨量49.9毫米的历史最高纪录。第11号台风“海葵”于9月5日先后登陆福建省和广东省沿海,多省共有6站降水量突破历史极值,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6.6亿元。二是灾害影响范围广。台风“杜苏芮”登陆后,海河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辽流域严重暴雨洪涝等重大灾害相继发生。受台风“杜苏芮”残余环流影响,7月末、8月初,京津冀等地遭受极端强降雨,引发严重暴雨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57.9亿元。之后,台风残留云系继续北上,叠加西风槽影响,东北地区多地出现强降雨,引发洪涝灾害,造成黑龙江省、吉林省受灾,直接经济损失215.2亿元。三是地震灾害造成重大损失。12月18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发生了6.2级地震,造成甘肃、青海两省151人死亡、983人受伤,倒塌房屋7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46.12亿元。

  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面对时空分布不均、“北重南轻”的自然灾害特点,经过全国上下共同努力,我国克服了重重困难。过去一年,在自然灾害防控方面,我国推行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一是高效抢险救援。在“着力抓好民生保障,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有效应对海河等流域特大洪涝灾害,做好甘肃积石山地震等抢险救援,加强灾后恢复重建。我国灾害抢险救援工作效率很高,去年海河流域发生洪水灾害后,海河流域洪水防御应急响应升至最高级别,应急管理部、工业和信息化部、水利部、财政部等多个政府部门快速高效联动,争分夺秒,把救人放在第一位,全力搜救转移安置受灾人员、开展排危除险等应急处置。二是有力抗灾保丰。在“依靠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增强城乡区域发展新动能”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农业发展支持政策,有力开展抗灾夺丰收。2023年,尽管河南省、黑龙江省、河北省等局部地区农业受灾较重,但国家重农抓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证了粮食丰收。首先是及时抢收,相关部门协同配合,组织农机、抢抓农时。其次是国家在金融、保险、价格等方面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中央财政安排37亿元农业防灾救灾资金,在秋粮生产关键时期还专门安排了24亿元对玉米、大豆等主要秋粮作物进行喷施,促进壮苗稳长提单产,大面积单产提升对冲了灾害影响,农业保险对农民减损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效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最后提升抗灾能力。在“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方面,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增发1万亿元国债支持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面对不断增大的灾害风险,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是降低全社会灾害损失的重要措施,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多措并举,全方位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风险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应对自然灾害的相关任务。一是发挥带动效应,推进抗灾基础设施建设。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中,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在发挥好政府投资的带动放大效应的几个方面,包括推进防洪排涝抗灾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维护社会稳定,增强风险防范应对能力。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中,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具体包括的各项任务中,和灾害防控相关的内容包括两项:着力夯实安全生产和防灾减灾救灾基层基础,增强风险防范、应急处置和支撑保障能力。做好洪涝、干旱、台风、森林草原火灾、地质灾害、地震等防范应对,加强气象服务。

  近年来,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自2020年以来,全球经济论坛发布的《国际风险报告》中,极端天气、气候行动失败等环境方面的风险一直位于高风险的位置。据中国气象局发布的《中国气候公报(2023年)》显示,2023年全国平均气温10.71℃,较常年偏高0.82℃,为1951年以来历史最高。公报显示,2023年全国平均高温日数较常年偏多4.4天,极端高温事件为历史第四多,127个国家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纪录。从全球范围来看,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监测数据,2023年为全球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暖年份。

  异常天气的趋势在未来仍可能持续,甚至可能加剧。研究显示,全球变暖导致冰盖融化速度快于预期,河流水位不断上涨,北大西洋的淡水流入量增加,阻碍来自南方盐度更高、更温暖的海水下沉,这可能导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趋向崩溃,而这将进一步致使大西洋某些地区的海平面上升,亚马逊地区的雨季和旱季将受影响,可能使本已脆弱的雨林超过其自身临界点,出现世界各地的气温波动更不稳定、南半球变得更温暖等异常情况。3月11日,欧洲环境署发布《欧洲气候风险》报告,确认并评估欧洲在生态系统、食品安全、民众健康、基础设施以及经济和金融稳定五大领域面临的36项主要气候变化风险,认为其中许多风险已经达到临界水平,政府如不立即果断行动,这些风险可能演化成灾难。

  在这样的背景下,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抗灾工作的总结与今年灾害防控工作的部署,体现了国家对应对气候变化风险的重视,通过统筹发展和安全、制定科学规划、强化能力保障,为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转载自《中国银行保险报》“北大保险评论”栏目第848期,2024年4月3日

友情链接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  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
版权所有: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中国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
地址:必赢线路检测3003no1343室(100871)    电话:(8610)6276-7308    理事会员专线:(8610)6417-8390    传真:(8610)6276-7308